2)第四五七章 再战上江(2)_抗联193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松花江尚可通达黑龙江中上游和乌苏里江沿岸,便于粮食、木材、煤炭等产品的出口转运。1900年庚子赔款以后。俄国轮船在松花江通航,给人员往来和粮、木、煤运输带来了极大方便。民国时期的二十年代。佳木斯市水路客货运输日趋繁荣,已是松花江下游较有名气的内河港口,但码头却仍系天然状态。年进出口的粮食、杂货、食盐、煤炭、木材等货物总量在15万吨以上。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加大对三江地区物资的掠夺,特别是在图佳、绥佳铁路建成后,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运进出口货物大多经佳木斯港中转。货物中转量超过了哈尔滨,一跃成为松花江中下游的最大中转港。为适应这种需要,日伪政权没收和霸占了原有的官民船只,垄断了水上运输。在佳木斯旧码头还修建了元木桩码头。1937年,伪哈尔滨航务局又在佳木斯旧码头东侧扩建456米直立式钢板桩码头,其泊位可容800吨级船舶15艘。在港区铺设了铁路支线和装卸线,从而使佳木斯港装卸转运能力剧增。1935年至1938年佳木斯码头装卸量依次达到72、86、56和144万吨。水运航线主要有佳木斯―哈尔滨、佳木斯―黑河、佳木斯―虎林等。年客运量达54万人。客货运输总量分别占当时黑龙江水运总量的20%和70%左右。

  此时的佳木斯港,天上飘起了雪花下了一阵停了下来,让地面铺成了一件白色的棉衣,天色却黑俩眼看不到五指,夜晚空气更是寒冷。刚入冬的天气虽然寒冷,但是松花江还没有结冰的迹象,在佳木斯一处码头南边一片破烂的贫民窝棚区泥泞狭窄的小路上三三两两走出一些破衣烂衫的劳工拿着火把,穿着破布鞋,肩膀上系着一块垫肩在日军宪兵的喊骂声抱着膀匆匆向码头走去。

  他们以前都是城里的居民,在日军占领佳木斯后,给城里所剩不多的居民发放了安居证,全都赶到城中东南一片固定区域里生活。挑选出年轻妇女送去军营洗衣服、青壮年男子集中在码头附近,逼迫他们帮助皇军装卸货物,每天给两斤玉米面。

  对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抱着听天由命态度的穷苦人们来说,这足以让一家人勉强活下去。所以即使在夜晚也要出去工作,争取能用自己的屈辱和汗水为家人带来生活下去的口粮,不是他们这群人不爱国,而是他们连家人都养不活,哪里顾得上国家仇恨,不管码头什么时候有活,这群人一定会跑过去工作,为的就是能够给家人扯一块布度冬,当然还有很多人是日军在各处抓来的劳工。

  陈雷也混在这群人里,他此次的目的就是炸毁日军军舰,破坏这批支援前方的弹药补给。

  走了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