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柏林(五)_独立电影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圆满》被展映以后,各项活动也开始了。

  莘野签的媒体公关确确实实尽职尽责,它们请了几乎所有重量级的记者观影,又根据题材还有内容,凭多年的经验积累请了他们认为会很喜欢《圆满》的影评人,重点是大影评人,也有小影评人——这些人在专栏、博客等等地方发表文章,会影响到读者受众,进而影响到评审团。而对于那些极大可能对《圆满》并不感冒的,公关也没自取其辱。

  于是,展映的第二天,因为策略十分得当,同时电影质量过硬,《圆满》成了大热门,而开幕影片成大热门在过去是非常少的。

  莘野还办记者会、party,还是,媒体公关负责邀人。能在欧洲当记者的肯定英文都过关了,而莘野的英文通顺,交流起来毫无障碍。翻译经常不懂电影,也未必能表达完,而且隔着一个翻译也说不了太多的话。莘野说了不少可以让记者们大写一番的。

  莘野还在官方场刊上面买了两个广告。两个广告都不便宜,莘野自己填了成本,但谢兰生一无所知。

  对“造话题”媒体公关也还感到挺新奇的,但是赞同。于是,一波一波地放出去,不同媒体分类讨论,持续造势,不让《圆满》遭遇降温。

  而在宣传的同时,莘野还要负责卖片。他弄了个试片间,喝着咖啡,西装革履地等片商在试片间看完片子,再讨论。而后,不管对方出什么价,莘野都只摇摇头,说要看过其他片商开的条件后才能定。各大片商都觉惊讶,因为中文的电影能到掉欧美的非常少,莘野竟然如此自信,《圆满》似乎非常抢手。这样一来,各方报价越来越高。

  谢兰生觉得,莘野真是一个奸商。

  …………

  在宣传的过程当中谢兰生也不是没事。

  莘野毕竟只是主演,他谢兰生才是导演,因此,对于几个大的报纸、杂志的专访,莘野安排隔空做了。谢兰生把可能问到的问题都准备了下,还让莘野在电话里修改句子、纠正发音,花了好几天。

  其实,谢兰生的英语水平在国人里是非常好的。他本身是校前三,分数都能上科大了,他还生在首都北京,很早就有收音机了,自己学《许国璋英语》。而那时候中国学生普遍不行的口语,他居然还好。他常常去北京公园的“英语角”跟人聊天,每回准备一个话题,那儿总有一些“老外”,他就听听人家说的。他也经常看内参片,每周一次甚至两次,琢磨剧本、琢磨台词,发音要比别人地道些。四年前拍《生根》那会又跟莘野也学了些,后来为了参加比赛还更努力地报班练习,比在当年在学校时又进步了。1995年,北京也有外教了。

  莘野把相对小的专访放在前面,把几个大的专访放在后头,谢兰生则按照顺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