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27章 农之大,当以水利为先_大汉第一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石半至三石,一举抬高至亩产三石半,乃至四石?

  如果换了别处,这或许会是神话。

  但若是渭北郑国渠沿岸,那这点涨幅,几乎可以称之为必然。

  ——要知道四十年前,郑国渠刚完工通水,渠两岸当年的粮食产量,就突破的五石每亩!

  到次年,因郑国渠通水而得以灌溉的四万余顷盐泽之地,粮产更是达到了惊人六石四斗每亩①!

  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是现如今,郑国渠南北两岸的田亩,因累年耕作而流失了些许肥力,但只要灌溉农田所用的水充足,亩产五石或许还有些悬,但亩产四石以上,完全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单单修好了一条郑国渠,就能让渭北近三十万顷田亩,从亩产二石半的下田,一举变成亩产四石以上的上田!

  而关中的粮价,也将因这多出来了四千多万石粮食,而大幅下降!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郑国渠得到修缮,两岸农户确实是最大的获益者,但关中其他地方,甚至是关东的百姓,都能因此而得到些许喘息之机。

  自然,在距离郑国渠不过百里的长安,百姓皆因郑国渠被修好而喜笑颜开,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这样一来,从明年开始,渭北缴入国库的农税,应当也能多出二百多万石。”

  “即便是英布再行谋逆,萧何也不至于向今年这样,只能从朝臣的俸禄里抠军粮······”

  暗自思虑着,刘盈不由又是一笑,旋即面带笑容的停下脚步。

  ——相府,到了。

  ·

  “可已算得?”

  当刘盈的身影出现在相府之外时,相府正堂之内,已是被数十位官吏,以及堆积如山的竹简所堆满。

  几乎每个人都是忙的头都顾不上台,一边翻看着手中陈简,一边用算酬在地上测算着什么。

  而这些个动辄六百石、千石的官吏所测得的内容,则都送到了端坐上首,同样忙着计算的张苍手中。

  听闻耳边传来萧何这一声稍待急迫的询问,张苍不由稍一抬头,将手中毛笔放回案上。

  “禀相公。”

  “尚未全毕。”

  稍一摇头,张苍旋即面带欣喜的从木案前起身,对萧何稍一拱手。

  “然自莲勺、三原等县去岁,及汉元年,郑国渠尚畅通时之农产对比所得,今岁渭北,当亩产四石不止!”

  “若果真可至四石,则国库当多入农税近三百万石!”

  说到这里,张苍面上神情,甚至隐隐有些眉飞色舞起来。

  “关中粮价,亦当自今岁之石钱五百钱,而跌至石不足千钱。”

  “如此往复数岁,再于渭南之水利稍行疏通、修缮事,关中之粮价,或可跌破石五百钱。”

  “国库所入之农税,或可至岁二千五百万石之多······”

  听闻张苍这一番推算,纵是有心理准备,萧何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国库岁入农税,二千五百万石?”

  似是不敢置信的又呢喃一声,待张苍满是严肃的一点头,萧何不由仍有些惊疑的出叹一口气。

  “须知去岁,国库入农税,也才不过一千七百余万石······”

  “只修一条郑国渠,竟使国库所入之农税,顷刻而多近二成······”

  “果然!”

  “社稷,确当以农为本!”

  “待府库丰盈,国之大政,亦当以水利为先!”

  萧何话音刚落,不待张苍点头符合,就听堂外,传来刘盈那稍有些沙哑的嗓音。

  “萧相此言,实老成谋国之论!”

  ps:1.《史记·河渠书》记载:“(郑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汉1顷合100亩,一钟合64斗,一石合10斗,故一钟=石。

  这一章,粮食的问题稍微讲的多了点,主要是为后续情节做总结性铺垫,大家稍安勿躁。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