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章 顽抗义军者必惩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上户看不到社会秩序恢复的可能也开始厌倦,原本只是中立观望的士绅地主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倒向了官府一方。

  方腊率众屠钱塘城,展现自己的“霸道”之后,不仅没能获得社会精英的投靠,反而将这些人推到了更坚定的对立面。

  就在上个月,永乐政权之下的祁门、常山、龙泉等县,因为本地上户的鼓动先后发生了叛乱。

  而朝廷一方,在天子下诏砍了几个贻误战机或弃城而走的武将,并将其家眷没入教坊司后,各地官员终于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在,再不敢有半点大意。

  各地对方腊放弃了幻想的士绅纷纷们捐款纳粮,积极支持官府备战。

  官府则一面征集青壮紧急编练,一面修缮城防设施,一面还加强境内治安,严厉打击明教活动。

  此消彼长之下,“义军”攻城略地受到的阻碍便大大增加。

  起事之初,只要组织万余手握锄头棍棒的“义军”,站在城下喊几声官兵就弃守而逃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每一座城池,甚至坞堡,都要拿人命去填。

  方七佛便是引六万“大军”,将嘉兴县围了个水泄不通,要是换成两个月前,守军见到这么多敌人,早就跑掉了。

  但如今秀州守军死不投降,知州王子武更是不顾危险,每天都上城鼓舞士气。

  “义军”缺少攻坚手段,面对这种人力充足的“坚固”城池,劝降、蚁附、冲车等方法用尽,守军都坚决反击,便束手无策了。

  顿兵坚城,对士气的打击极大,而且大军在外极难约束,每天都有头目自行带人离开“筹集粮草”,又不断有人来投靠圣公。

  身为“元帅”,方七佛不仅要承受攻城不利的压力,还要想办法维持越来越差的军纪,每在嘉兴城下多待一天,都意味着更大的危险。

  “都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元帅发了话,众头目七嘴八舌,说了一大堆意见。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众人之长,还真找到了破局的办法。

  说来也简单,方七佛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乃是之前是急于求成,幻想秀州诸县的官兵和其他州县一样不敢抵抗“义军”,没有做好长期围城的准备才陷入被动。

  既然取巧不行,那就用笨方法,方七佛结合众人的建议,对攻城方案作出了调整。

  其人除了留下断绝城中守军与外界联系的必要兵马外,再将其余人马编成六队,昼夜掘土不停,一面垒土为山,一面以垒土为掩护挖掘地道。

  这种战术,基本是为攻守双方人数悬殊,守军又意志坚定时的“标配”战术,“义军”人数多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官军龟缩不出,城破是迟早的事。

  但这种战术也不是没有风险,主要有两点:

  一是六万人的大军人吃马嚼,后勤保障的压力极大,好在两浙路不缺粮,暂时还承担得起。

  二是须得提防朝廷派来的援军,掘土极耗体力,疲惫的大军很容易被援军击溃。

  幸好当前形势下,朝廷被京东李子义死死牵扯住,根本就派不出援军。

  至于江南各地的援军,方七佛倒是希望他们能过来,围城打援,集中优势消灭官军的有生力量,可要比一座座城的逐渐拔除要简单得多。

  自各地上户看清“义军”的所作所为选择对立后,方腊收到的江北消息就越来越少,以至断绝。

  其人只能根据朝廷越开越高的招安条件,做出朝廷大军被李子义死死拖住无法抽调精锐兵南下的判断。

  决心已定,方七佛对众头目宣布作战方案,为鼓舞士气,其人许诺道:

  “攻破嘉兴后,王子武以下所有狗官全部点天灯,屠城六天不封刀!以后,所有顽抗圣公大军的城池都要受到惩罚!”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