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宋时期煤炭的开发利用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平六年,户部也不得不请示皇帝:“东、西窑务缺柴薪,乞置场收市”[35]。然而,京城本来就缺柴薪,若官再收买,势必更加深这一危机。所以,真宗皇帝只得“令省司别作计度”而已。[36]其后四年,也就“废东、西窑务,以薪蒸分给诸班直、诸军”[37]。就铜钱监来说,“饶州官市薪炭不能给,鼓铸分于池州”[38]。铁钱监方面,“嘉、邓以率买铁、炭为扰,自嘉祐四年停铸十年”[39]。大概就是因为邓州木柴越来越少,这里的人才发明了烧巨竹成竹炭来炼铁[40],以竹柴顶替告缺的木柴。

  正由于木柴、木炭这一传统燃料短缺的危机,才为煤炭在宋代的深入发掘、广泛应用提供了时机和广阔的市场。因此,早在两汉时就已被我国用作炼铁燃料的煤炭,在长期未被重视以后,才得以在宋代重展新姿。

  二、矿业开发与燃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冶金手工业飞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元丰元年,其铜产量高达一四,六○五,九六九斤[41],几乎是唐代开元十五年铜产数的五十五倍[42]。宋代的货币铸造额之高,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独一无二的。“国朝初,乎江南,岁铸钱七万贯,自后稍增广,至天圣中,岁铸一百余万贯,庆历间至三百万贯;熙宁六年以后,岁铸铜、铁钱六百余万贯”[43]。这样高的铸币额前朝没有,其后也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出其右。铁产量,在治平年间达到了宋代的最高额,年产八,二四一,○○一斤[44]。几近唐开元十五年的四倍[45]。这个产量,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手工操作的古代农业社会是很可观的。

  宋代也是中国制瓷业大放异彩的时代。经唐代奠基的瓷器生产,入宋始臻于大成,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瓷窑遍布全国,其品种、产量及工艺均远远超越了唐代。各类精粗瓷器不仅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大量运销海外,使瓷器在继古代丝绸出口之后,一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宋人也说当时外贸商船“货多陶器”[46]。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冶金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还是制瓷业的大踏步前进,都与燃料息息相关。没有燃料,这些行业都会一无所成。在煤被普遍使用以前,冶金和制瓷手工业所消耗的燃料是传统能源木柴木炭。而木材出木炭率大约是30%,按0.8号/1立米的材积比重来算,烧制一吨木炭约需四立方米多的木材。“古代每炼一吨生铁耗用木炭可能要四、五吨左右或更多些”[47]。另有人估计要耗七吨木炭[48]。这里姑且取其二者之中数,以炼一吨铁耗木炭六吨计,假定治平年间的生铁全以木炭来炼,那么,一年炼生铁(八百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