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0章 选官之策!能者上,庸者下,大宋朝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门荫取士。

  同时感受到整个朝堂,整個大宋江山都攥在他的手中。

  “诸位,此策涉及三类人群,分别是参加科举的士子、有门荫资格的官宦子弟和政绩不佳的官员。我建议,慢慢来,先从一类人群开始,若同时得罪这三类人群,恐怕会生出非常大的动乱。”

  此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此外。

  久而久之。

  紧接着,群臣便开始讨论起来。

  垂拱殿内,如菜市场一般,讨论甚是热烈。

  苏良自认让他来写,都难以写的如此全面。

  “朝廷应新设武学、医学、律学等科目,培养专门化人才,裁减官员的同时,也需要新增一些有用的衙门。”

  三司使王尧臣则甚是开心。

  但无论如何做。

  大刀阔斧,彻底根治大宋的冗官之疾。

  两府三司诸相公、台谏主官唐介、欧阳修、苏良三人、变法司的所有成员,皆被赵祯召入大殿中。

  ……

  都会引起一部分利益受损之人的不满。

  “策论乃是检验一名官员是否可为贤官的最好方式,而诗赋更适用于馆阁、学士院、国子监之职。许多擅长诗赋者,并不通为官之道,让其兴修水利、丈量田亩、明断刑狱、做得多是一塌糊涂,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

  需要安排的官员多,自然就要增设衙门和官职。

  其次,就是宗室皇亲、开国功勋的家族经过数代开枝散叶,族内子弟甚多,有资格门荫者越来越多。

  而裁减官员,是增加朝廷收入的一种上好方式。

  很快。

  简而言之。

  “众卿,裁减冗官,势在必行。若有人觉得当下还不宜裁官,最好将此心思埋在肚里,今日无须发言。”

  赵祯笑着道:“众卿,这两日,朕撰写了一份吏治改革之策,你们都看一看,提一提意见。”

  御案前摆放着一摞文书。

  当即。

  赵祯提出——

  苏良便将这篇长达近两千字的吏治改革之策看完了。

  随后。

  但而今此策乃是赵祯所提,理由又非常充分,他们一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驳。

  衙门和官职越来越多,领俸禄而无所事事的官员便越来越多,朝廷的消耗也就越来越大。

  众臣纷纷认真地看了起来。

  从字里行间便能看出,官家是要动真格的了。

  此文书名为:省官策。省官,即裁减冗官之意。

  这一瞬间,赵祯找到了当皇帝的快乐。

  贡举、制举、词科、童子科、宗室应举等科目不断完善,取士名额越来越多,导致入仕为官者越来越多。

  “臣,明白。”群臣齐齐拱手。

  其面带喜色,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

  片刻后。

  ……

  赵祯率先将自己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与此同时。

  赵祯见众臣都看完了《省官策》,还不待众臣开口,他便站起身来。

  朝廷鼓励致仕官员自由择业,并会给予一定帮助。

  除了需要果决的勇气,还需要合适的选官之策。

  文彦博、张方平和宋庠三位相公,向来是反对裁减官员的。

  当下。

  早已出现了僧多粥少之现象。

  欧阳修讲述完他的理由后,王安石突然道:“官家,臣认为,整个科举选官制度都存在问题,不如以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将太学划划分多个级别(即三舍法),经过层层考试,选取贤良,此方式定然比科举更易选拔出人才。”

  赵祯点了点头,道:“将你的想法写成条陈,明日交给朕。”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