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5章 回河的诱惑,保守派苏良和欧阳修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5章回河的诱惑,保守派苏良和欧阳修

  正月二十二日。

  一篇长达三千字的《浚河故道疏》吸引了汴京城所有官员的注意。

  浚,即疏通;河,即黄河。

  呈递此篇奏疏的官员是:以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大名府的贾昌朝。

  贾昌朝称,自景佑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隆决口,向东北方向分流后,大有北流之势。

  河高于岸,河道淤塞,河患问题愈加严重。

  他建议,塞横陇、商胡二口,引水东流,恢复黄河京东故道,以此内固京都,外限夷狄。

  他在《浚河故道疏》中道尽了黄河改道的好处。

  黄河东流,可免于河北之地经常被淹没、赋税难收,生流民盗贼之患;可灌溉良田千万亩,富京东之地;可形成巨大天堑,防辽兵南下,护卫汴京城……

  一言以蔽之:回河故道,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与此同时。

  真宗期间,一名叫做李垂的官员写的一部水利著作《导河形胜书》,被很多官员翻了出来。

  此书在数年前便预言——

  大河北上,有入燕云之势,到时契丹人极有可能顺黄河而下,直逼汴京城。

  若解此困,须令大河东流。

  而今,预言成真,大河真的北流了。

  黄河重回故道,乃是一件极其消耗人力、财力的大工程。

  但此刻的赵祯,雄心壮志,正是想着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时候。

  赵祯对《浚河故道疏》的回河之策甚是赞赏,当即令驿兵将此疏传向全宋的各个州府军监。

  意在听一听天下官员的意见。

  与此同时。

  汴京的官员们也开始纷纷上疏支持回河之策,称此为抵御辽国之良策。

  而当苏良看到这篇《浚河故道疏》后,不由得紧紧皱起了眉头。

  在他脑海里浮现出四个字:三易回河。

  大宋之所以被后世不喜。

  除了靖康之耻外,还有一件事做的极度愚蠢,便是三易回河。

  而今,正是第一次回河前夕。

  在赵祯与官员们心里,黄河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军事天堑,抵御辽兵;其次才是黄河对百姓生计的作用。

  赵祯和官员们将黄河想的太简单了!

  暂且不论使得黄河东流要消耗多少财力、人力和时间。

  即使将黄河水移入黄河故道,黄河依旧还会泛滥成灾。

  黄河水患的根本。

  在于上中游的黄土泥沙过多,不断冲击,导致下游处泥沙堆积,河床过高,成为悬河。

  汛期一到,水无处可流,必然会泛滥。

  要使得黄河在汛期免于泛滥,需要疏通的是下游入海区段的泥沙,但此处堆积的泥沙,根本不是当下的人力条件能够解决的。

  在苏良眼里,目前的黄河水患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只有多筑堤坝、多植树木、尽可能为黄河分流,才能减少大河之患。

  而今,回河之策,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