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衰落的北方_他改变了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植比之嘉靖朝是有所扩大,但粟也就是小米的种植依旧在北方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根据另一时空农业专家的估计,清代冬小麦成为了山东等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并同时带动着夏播大豆复种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复种指数,大幅度地提升了粮食产量。

  北方冬小麦种植比例的扩大,在大明是个缓慢的进程。不过在进入小冰河期之后,便有了快速的提升,因为适度的低温,与冬小麦产量提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时空满清,经历了雍正的多项改革后,在相对大明更宽松的制度下,人口快速增长,在人口的压力下,北方也不得不提高复种指数,以求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冬小麦随之彻底成为北方主流作物。

  以当下大明的组织执行能力,要改变北方人的耕作习惯,暂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挽救衰落无比,甚至即将崩溃的大明北方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显然还是政权本身。

  解决了政权的问题之后,通过经济和技术等各种手段,加大对冬小麦种植的扶持,以加速耕作制度变革,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

  这种把精耕细作极限化了的耕作模式,也只是在提升产量,它不能代表先进。这种纯粹的劳动密集型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必然会伴随着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降低,会让单位农业人口可养活的非农人口下降,最终降低城镇化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率,满清制度上比大明对百姓是更好一点,但暴增的人口和内卷化的农业却是让其事实上离近代化更远。

  朱皇帝认为,中国古代发展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人口压力下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追求产量,最终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

  唐代之后,由于大的技术革新不多,这种产量的提升就没有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在边际收益递减的铁律下,只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正如提出农业内卷化这个概念的学者所说的,这只是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中国农业遇到的这种也被称为“过密化”的现实下,不止让农业发展缓慢,同样拖累了工业发展。过多的劳动力供给拉低了劳动力价格,而原始的水力机械在人力面前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人力过于便宜工坊主就不会使用水力机械,这样的现实下,手工业并没有发展水力机械的动力,部分产业甚至会逆向淘汰水力机械,会导致工业在起步阶段就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使得工业发展艰难无比。

  越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高的地方,内卷化现象导致的问题就越严重。作为一个城镇化率可能不足8%的农业国,大明的农业长期只有“没有发展的增长”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