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会推风波_他改变了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尽管争吵不断,举荐李三才入阁的事,还是被东林众推进到了会推程序。

  会推属于大明特色的制度,其运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程序。

  一是在候选人的产生上,要集合众官,讨论商议。凡遇尚书、侍郎、巡抚等官缺,要由吏部组织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九卿合议推举人选;遇更为重要的官缺,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督、以及内阁阁臣等,九卿之外还要有科道官的参与。由于万历本人对强势内阁的不满,为了打压内阁,便抬高了科道的权力,到了万历中后期凡有会推,科道官已经是皆可参与了。wwW.KaИδHU五

  二是在选用上,会推候选人名单上呈,由皇帝确定人选,最终任命结果既可以是会推所选之人,也可由皇帝另选他人。这种规定本身便界定出了两种意见上的分歧空间:众官员在提名候选人时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皇帝在进行最终决策时与众官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

  这个会推其实也是宰相职位被废除之后,自然演化出来的产物。宰相职位的人事权力在那里,总得有个去向,而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洪武和永乐两位大帝那样的个人能力,皇帝掌控不了的这部分人事权力,一开始就很自然地就流向了吏部,这就让皇帝再一次感到受到了威胁,出于寄希望于集思广益以推举人才,同时削弱吏部的权力的目的,便创造出了“会举”制度,几经发展最终演化出了“会推”这种高级官员选用制度。

  这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完美的制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事斗争这个事无论在哪都是普遍存在的,“会推”制度一经确立,皇帝和文官,文官之间就经常因为会推而发生各种冲突。

  这个会推并不能证明大明有多民主,皇帝如果够强势,无视这些规矩的时候多了,比如另一时空那位崇祯就经常这么干。只不过中期开始明代皇帝无视规矩选用的官员,往往会被其他文官们扣上一顶“幸进”之类的大帽子,都很难把位子坐稳。

  李三才这个人,在当下的大明朝,从来都是争议极大的人物。是否让李三才入阁这个问题,一经被推到正式程序上来,朝廷上下自然是议论纷纷,连辽事的关注度都被挤了下去,如果大明有微博的话,李三才可以瞬间就登上“热搜榜”。

  就一直在冷眼旁观的朱皇帝看来,不管是保李三才的一方还是弹劾他的一方,都很难以所谓的“邪和正”或者“是与非”这类的单一标准去简单地分类,甚至都不能以是不是东林党来区分这两帮人。

  就像正在弹劾李三才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德完,此人在争国本事件中一直是铁杆太子党,多次指出万历在皇子们的婚姻等事上奢侈无度之类的错误,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