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4章分工合作_大秦工程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经接着说道:

  “小民若是将大梁的编筐艺人尽数召来,或有千余人。”

  “但编甲事关军国大事小民不敢怠慢,是以只选手艺精湛之人。”

  “若要加快速度,小民便不敢保证样样精品了!”

  经这么说也不无道理。

  尤其盔甲这东西还与兵士心理及士气相关。

  若是有几件盔甲被敌人弩箭射穿……便会导致所有人都不相信藤甲的防护于是便有心理压力甚至会影响士气。

  所以出于谨慎考虑先保质量再追求数量是有道理的,否则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

  想了想,沈兵就问了声:

  “老丈,编甲不同部位难度是否不尽相同?”

  经点头回答:

  “自是不同。”

  “其中笠盔难度最大,因其形状古怪且有上下两层,还要能防水。”

  “其次便是面具和披膊,其中披膊半月形编制一不小心便会卷成一团。”

  “而护甲及藤盾相对要容易得多……”

  这很容易理解,护甲、藤盾形状规则,没有多大技术难度更多的是一遍一遍重复,于是它们虽然面积大却反倒更易编。

  这也是秦军装备的青铜甲大多没有披膊的原因之一。

  加上披膊增加不了多少防护,却要消耗不低于护甲的劳动力和时间,这显然不划算。

  想了想,沈兵又问了声:

  “既是如此,老丈为何不将甲、盾交与技艺不精的艺人。”

  “而你所领的这三百艺人专编笠盔、披膊等物?”

  经闻言便“咦”了一声,然后就点头道:

  “此法倒是可行,小民却不曾想到……”

  经想不到也不奇怪,这时代的工匠艺人大都是小手工作坊,无论难易都是一人包干。

  这要是分工合作一下,把难的交给手艺好的做,易的交给初学者,那不就既能保质又能保量?

  不过经还是有所顾虑:

  “校尉,若我等短期将这三千盔甲编完,岂不是……”

  接下来的话他没说完,表情有些尴尬。

  不过沈兵还是明白这话的意思。

  原来经还着点私心:

  如果把全城的艺人都招来分工合作流水线制甲,那估计一个多月就能制出三千套出来。

  可这三千套盔甲制出来之后呢?

  经这些人是不是就失业了?

  是不是又要回去编箩筐了?

  虽说编盔甲也不比编箩筐多多少工钱……每天多三钱。

  问题是编盔甲稳定啊,编箩筐却是有今天没明天的。

  所以经从他的角度考虑就希望把时间拉长一些,最好所有的活都让他们几个人慢慢干。

  沈兵不由笑了起来:

  “老丈尽可宽心。”

  “盔甲之类每次战必有损耗,另外水军也少不了要些库存备着。”

  “何况这批盔甲仅仅只是应急之用。”

  “正式装备还是要那浸晒一年后的藤甲。”

  反正钱对沈兵来说就是制几张纸的问题,多备几套盔甲又有何不可?

  经眼睛马上就亮了起来:

  “校尉是说,后续这些盔甲的保养、修补及制作全交与小民?”

  沈兵回答:

  “这是当然。”

  然后又补了句:

  “不过老丈可要保证质量,否则……”

  经赶忙回答:

  “校尉尽可放心。”

  “事关水军兵士生死大事,小民自是不敢轻忽?”

  “校尉若有何不满之处,竟可拿小民问罪。”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