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四十三章改革_倚天逍遥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改革

  首先,改革要配套。金世宗完颜雍的改革与元世祖忽必烈的改革,可以说是成功的例子。金世宗的改革,不仅促进了金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最后完成,而且保存并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封建文明的发展,出现了“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金史宗纪下》)的安定局面。金世宗也因此赢得“小尧舜”的美名。元世祖忽必烈“附会汉法”,不仅使北中国从前四汗(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时的疮痍满目逐渐走向大治,而且迅速统一了全国,实现了“廪有余粟,帑有余财”(《至正集》卷77),使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历史上也有不少次改革,并没有针对时弊配套进行,而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单打一式地推进赋役制度改革,结果无法克服当时日益积累的社会矛盾,甚至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唐德宗任用宰相杨炎推行的改革,就是突出的例子。众所周知,中唐以后,唐王朝陷于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一方面,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上,初唐为控制地方所设置的监察区性质的“道”和军事防御区性质的“道”等中央派出机构,到唐中朝互相结合,演变成拥有一方行政、军事、财政大权的割据势力,造成藩镇割据,并且导致了有名的“安史之乱”。到唐德宗时,又爆发了成德节度使李维岳、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纲、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联合起兵抗唐的“四镇之乱”。藩镇割据与唐中央统一的矛盾,是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大量均田农民破产,变成流民,“天下户口,什亡**”(《资治通鉴》卷226)。这样,自初唐以来一直实行的按丁征课丁税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实行不下去了。由于国家控制的户口骤减而使国家减少了收入,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这是当时又一重要的社会矛盾。在这两种危及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的矛盾面前,唐德宗却没有实行相应的配套改革,而是只抓钱粮,由杨炎主持两税法的改革,即按田地、资产征收夏秋两税。两税法的实行,使赋役负担趋向合理,政府也因此增加了收入。这在中国税制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它简明易行,历代相沿,至明初而不改。尽管税制改革很成功,但却不可能化解政治上的藩镇割据与中央统一的矛盾,致使社会动荡不已,唐王朝国力日渐衰败,最终导致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其次,改革要循序渐进。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分步进行的。公元前359年开始的第一次变法,以推行什伍

  请收藏:https://m.md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